长沙众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评出“激浪杯”2013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时间:2012-10-25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1.浙江温州市:保护“大水缸”的智慧考量
有着温州“大水缸”之称的珊溪水库承担着温州市500多万人口的供水任务,但珊溪水库近年来也面临着严峻的水环境。温州市积极开展珊溪水源地保护综合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温州市打破常规,开拓创新,从理顺管理体制这一根本来解决水源保护的难题,成立了珊溪水利枢纽水源保护管理委员会,确立了“政府主导、水利牵头、部门参与、属地负责、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同时借鉴基本建设管理模式,实行项目运作,将各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统一整合包装为“珊溪水利枢纽水源地人口统筹集聚和水源保护工程项目”,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立项、统一筹资、统一管理,分期建设、分项设计、分别招标、分级实施”。温州还探索出一套市场化的融资办法,即以市公用集团为融资平台,将财政专项资金和水源保护费收益权作为质押,进行长期贷款融资,确保了水源地保护庞大的资金需求。温州人用一系列智慧考量,在发展与保护的天平面前,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

  2.湖南衡阳:冬修干出“新花样”
修堤:“刚性”变“柔性”,追求生态第一。2012年衡阳县水利冬修列入治理的20多公里河堤,将全部顺应原有河床,采用“石笼网”技术,不搞裁弯取直;而全县260多公里的田间支、斗、毛渠,一般只清淤疏浚,不硬化防渗,不再搞“三面光”,以确保其原生性,为生物多样化留“出路”。固坝:“用水”到“保水”,资源持续利用。不仅要“向天要水”,还要“就地保水”。项目化管理,专业化施工,冬修工程已有条件配套水保措施。从长远来看,保护水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美好家园。供水:“入田”也“进门”,注重以人为本。用水已从过去只管农田灌溉,转变为统筹民生发展各方面需要,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小(2)型水库、中小河流、农田水利等都列为冬修的重要内容。在冬修项目中,县里选择一些水质好的水库、河流作为水源,大力开展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

  3.北京昌平:统建统管二次供水
北京市昌平区自来水公司在北京市水务局的支持下,大胆尝试,注册成立京昌二次供水有限公司,采用“统建统管”的模式管理二次供水。“统建统管”的模式即二次供水设计、施工、验收、后期维护管理统一由供水企业负责的方式,具有管理责任清晰、管理规范、设备质量有保障、把关严、服务好等优点。统建统管的模式可以全程介入并彻底解决二次供水管理的被动局面,保证二次加压设备的规范管理,确保独立加压泵房。供水企业对小区二次供水设施实施科学、规范管理,是供水服务的一种延伸,能够充分发挥供水企业专业优势,形成规模化管理,最终提高供水安全稳定性。

  4.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创新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模式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通过建立农村供水服务中心,解决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经营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明确了乡政府、水利站、供水服务中心、农民用水者协会、农村水管员的定位和作用,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协调,水利站监管指导,供水服务中心运营,协会自我服务,水管员参与“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供水管理模式。这一管理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供水管理面临的三大难题———权、责、利不统一的问题,还明晰了工程所有权、经营管理权,增强了农民的水商品和自主管理意识,促进了节约用水,同时解决了单村供水质量难以保证和集中供水经营效益低等问题。

  5.浙江桐庐:跨越生态文明拐点
“下河游泳”本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很多地区由于污染严重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浙江省桐庐县曾经有94%的河道无法游泳,通过生态河道等综合治理,目前全县96%的河道可以“下河游泳”。桐庐县贯彻生态立县理念,加大生态治理力度,采取各项硬措施,走过了污染严重的低谷,成功跨越拐点,回归到可以“下河游泳”的生态文明之路。在治理过程中,桐庐县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碧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水和谐,生态优先,产业富民。以水行政执法作为生态治理的突破口,严格落实河长制,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承包经营等方式,充分调动地方、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体干部群众参与生态建设的有效机制,变政府管理为政府主导、干部卖力、集体合力推动、全体人民群众自我约束管理。桐庐加大生态投资,实行修养并举,力推“禁伐、禁渔、禁砂”,注重导统结合,坚守治污底线,用环环相扣的硬措施确保生态治理取得实效。桐庐县努力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走出了一条山清水秀、民富县强的绿色崛起之路。

  6.广西崇左市江州区:甘蔗节灌创造“江州模式”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是国家重点“双高”糖料蔗基地,人均产蔗产糖量居全国第一,但江州区地处左江旱片,甘蔗生产长期面临干旱缺水、单产低、劳动力缺乏等瓶颈问题。从2011年起,江州区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参与,利益共享”的“政企民”共建模式,投资13.5亿元,成功实施6万亩甘蔗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利用喷灌、膜下滴灌等技术实现了水、肥、药“三位一体”灌溉模式,做强做优江州区蔗糖产业,每亩蔗田节肥20%以上,节水30%以上,从根本上结束“靠天种蔗”的历史,同时解放劳动力,改变农业传统生产方式。

  7.安徽省广德县:小型水利工程实行物业化管理
安徽省广德县积极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广德县先后对城区河道保洁养护和水库坝面保洁管护进行公开招标,选择专业公司,实行全程保洁和养护。在水库物业化管养上,对坝面保洁和管护,采取市场化运作,合理测算养护费用,公开招标选择有资质的物业公司,签订管养合同,落实管护责任,实行全程保洁和养护。在城区河道物业化管理上,通过招标,将9条城区河道、8座水闸、4座橡胶坝的维修养护工作,统一承包给物业公司。物业公司服从县水务局城区河道办公室调度管理,负责承担河道保洁养护和闸门、橡胶坝启闭,全程打捞河面漂浮物、清除河道两岸杂草、巡查管护景观灯具等公共设施。水务部门通过对物业公司进行考评和不定期抽查,确保管理取得实效。借市场发力,强化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广德县进行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创新探索。

  8.重庆开县:政府投资的撬动效应
开县是重庆市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劳务大县。由于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工程性缺水突出,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在县级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开县按照“当期可持续,远期可承受”的原则,政府主导投资,拉动金融资本,创新水利投融资体制。在政府投资100亿元之外,开县积极更新融资理念,拓展融资渠道,撬动其他金融资本500亿元。通过土地资源、无形资源和整合资源性融资,利用开发权、使用交易权等权益性融资,积极争取贫困县扶持资金、三峡后扶资金、国家转移支付,提升财政增收潜力,不断增强地方财力。同时通过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投入等多种方式融资。近3年来,开县每年以8亿元左右的水利投入,建成了鲤鱼塘水库、水位调节坝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水利瓶颈制约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水利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9.江苏常熟市董浜镇:现代科技“灌通”最后一公里
江苏省常熟市董浜镇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引入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用高效、智能打通了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通过3G技术建立的蔬菜大棚智能管理平台,能够在手机上实时进行访问,并根据大棚内微传感器采集的详实数据,有针对性地遥控节水灌溉、施肥、水泵、风机等田间设施;物联网技术打破了受时空局限的传统管理方式,对全镇泵站进行远程监控,实现了智能化精准灌溉。目前董浜镇已经建成高效节水灌溉泵站106座,总覆盖面积近4.7万亩,形成了以点带面、连片滚动发展、逐年接替递增的积极效应。节水灌溉监控服务中心的建立,使董浜水利管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对全镇所有灌溉泵站的自动化管理。

  10.辽宁朝阳:“金字塔”等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成效显著
大凌河流域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1993年水利部、财政部将朝阳市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列为国家八片重点治理区之一。20年来,辽宁省朝阳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治理,创新治理理念和技术,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探索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金字塔”模式、梯田标准化建设模式、沟壑梯级治理开发模式和荒坡高效水平槽造林整地模式等符合当地实际的治理水土流失新路子。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土壤侵蚀模数削减了三分之一。